作为北京最长胡同(约1.6公里)^^,其前身江米巷因元代漕运囤积糯米得名^^。明清时成为“迷你朝廷”:宗人府、六部衙门、太医院等云集于此,因毗邻紫禁城而地位显赫^^。晚清被迫变为使馆区后,列强强占王府改建使馆,甚至将街道名改为“意大利街”“哈特路”等,更在东单设兵营炮指皇城,引发百姓愤慨“望洋兴叹,与鬼为邻”^^。现存法国使馆、正金银行(今中国法院博物馆)等折衷主义建筑群,凝固了20世纪初的屈辱与抗争^^。
崇文街巷命名极具民间特色:
民间流传“前三门谶语”:正阳门东侧的崇文门暗合明崇祯年号,西侧宣武门对应清宣统年号,巧合的是两朝均亡于该城门名含帝王年号之年,元大都丽正门(今正阳门)亦与元顺帝“至正”年号重字,成为茶余谈资。
胡同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城市记忆的容器。走在崇文巷陌间,每一块砖石都印刻着漕运码头的喧嚣、使馆枪炮的阴影、书院琅琅的书声,以及百姓“与鬼为邻”的无奈调侃^^。这些秘密随“崇文区”之名并入历史,却仍在110103的旧门牌和老街坊的故事里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