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表面为“定制化跑腿”服务
服务涵盖代课签到、代写作业、网课等基础项目,收费50元起;高风险项目如单科需支付400元,包过类需求则需面议定价。
2. 隐含灰色交易扩展
部分服务延伸至深夜陪聊、冒充家长请假、甚至穿着校服参与校外“陪侍”“应酬”活动,价格随需求复杂性浮动,“400元”常作为基础报价标签。中介通过“职校速达”等私密群组对接交易,对话使用隐晦术语规避审查。
1. 隐蔽化交易链条
交易全程采用虚拟账号收款,线下见面选址远离校园监控区域(如便利店仓库);参与者需缴纳押金或接受中介抽成(高达50%),实际执行者所得可能低至200元。
2. 学生群体深度卷入
经济压力是主要驱动因素,学生因“生活费不足”“网贷压力”被迫参与,形成“团队接单、分成结算”的松散组织;部分学生提供校园门禁安防信息协助外部人员渗透。
1. 调查与管控乏力
校方起初多否认现象存在,面对证据后改口称“加强巡查”,但实际措施模糊;举报机制因“与评优挂钩”的威胁而形同虚设,论坛相关内容被批量删除。
2. 结构性漏洞难解
教师透露取证的三大难点:学生因畏惧处分保持沉默、中介使用加密通信工具、线下交易无痕化;辅导员人力不足导致夜不归宿等行为难以有效监控。
该现象折射职校生对未来的焦虑与价值观扭曲,教育研究者指出其本质是“监管漏洞与生存压力合谋的灰色产业链”,而“400元”标价成为职教生态失序的尖锐隐喻。
注:当前信息均指向“无锡职校”而非具体“西关职校”,不排除该模式已在多校复制扩散;所有报道均未提及执法部门介入处置进展。